我很喜歡問人,你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睇住你大,睇住你壞」;不論職場、商場,在以利當先的環境,打滾數年便把各人的本質都原形畢露。有三十出頭的小伙子卻處處算盡,也有年過半百的老行尊仍童心未泯,你想被功利主義主宰還是活在浪漫主義的夢中呢?所謂的潛規則,愈是在意、愈被規條綁著。
一套制度發展得愈久,愈易養出不動腦筋的廢人,以及追隨規則的懶人。
香港的商業社會戰後重生,用四代香港人的說法,第一代的香港人經歷戰亂、在工業時期成長,克苦勤檢的生活過慣了,「大大隻蛤蜊」放在眼前也難信以為真。第二代在資本主義中成長,把精英主義推到了極點。英殖香港下,一套又一套的制度開始成形。回歸後,制度留下了,當年跟著本子奮力上進的人,如今退而不休仍在指點江山。往後的人,成長在完善的制度中,也許是過去的香港太過繁華,事事順風順水,漸漸要不忘卻了制度的存在,要不發現了仍堅信制度沒有錯,錯的是人。
放在職場、商場上,要生存,便要力爭上游。順其自然的人還好,至少不太在意得失,但小心成為女朋友眼中「沒有上進心的人」。想要進步的人,則必先經歷一番掙扎,每個選擇也在動搖自己的原則,站不住腳也就成了制度下「工具人」,制度的規則放大到變為自己的原則。所謂的潛規則不外乎下面幾個:
在上一代人眼中,做不到以上的便是能力不足、不諳世道。然而,能力不足與不走其路卻是兩碼子的事。與其花心思氣力去維護所謂的「潛規則」,何不在亂世中挺直腰骨:
有朋友年紀輕輕靠著自己能力闖一番天下,當其它同齡人也出來工作,更懂欣賞朋友之間單純的玩樂,他卻習慣了吃餐飯、結識個朋友也要處處計算,今天幫了你,明日便追著要求回報。這些人並非沒有朋友,只是朋友與工具劃分得很開。亦有人教我,一星期把午飯、晚飯的空檔拿出來,有規劃的約人吃飯,擴建自己的人脈。把利益放得比朋友及自己的快樂、時間更高,潛規則背得很熟悉,卻活得很累。處處計較亦只會因而與不少人交惡。要是在政府機構工作,最能體會制度下的規條如何訓練出盲從權力的人。不服上級的人,被以權壓法;被馴服的人,天天被殺雞儆猴的氣場自己嚇自己。
雖說現在的打工仔置業、生活成本都比以往更貴、更難,但毋庸置疑整體經濟比過去富裕得多。新一代不再單單追求金錢,而是背後的意義、自己的人生,以「快樂」作為人生原則並不罕見 —— 苦苦出賣時間、出賣自己地生活,也未必能換取更豪華生活,起碼機率要比以經濟起飛時難更多。相對地,放棄物質,轉而欣賞身邊的小事物、享受不同的「experience」,也同樣能帶來快樂。制度對他們來說,只是生活中遇上的一部份,而非世界的全部。
制度存在著,歸根結底,我們都要在沒有選擇下選擇。面臨分岔路,總有些時候要無可奈何地屈服,有些時候能奪回少少的主導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活出浪漫、活出自由,靠的是那片活在與你同行的人、和腦海中的自由。也許一開始是夢,走著走著便也成真 —— 要不怎麼會有創業圈中的名言fake it til you make it。
創業家雖在商場,卻努力活出制度外的一片天。創業家在制度中找尋裂縫,慢慢撬開,直至找到裂縫後面的一片藍海,依靠的是打破常規,不畏現狀。過程中便是要仰仗那份自信,在生活中一直吸引同行的人。人愈多,那份信念便愈強,亦愈能找到背後的藍海。要說近年創業的人愈來愈多,也許是因為失業,但也可能是我們都想要選擇。任人擺布,倒不如嘗試掙扎。我常說,創業的人,都是浪漫主義者。功利主義的人,大多也不是真正的創業。
即使非創業者,我亦從不相信打工的人,便要被上司主宰。套用一個的士司機大佬的話「打工先係大晒,你大返你老細劈炮唔撈!」,當然不是要把辭職掛在口邊,而是抱著那份不怕失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其它地方也能發揮所長的氣概,而非畏懼上司的盲從。有自己的堅持,便能找到同行的上司、同事及下屬。
功利、浪漫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因應時代而生,卻不以時代劃分。不同的態度在同一社會下,總有交集。與其以任何的標籤區分開兩種人,更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 “we are all non b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