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專頁簡介
新聞轉載

建構概念

February 6, 2020

每一盤生意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規模的大小,除創辦人能力之外,潛在市場也決定了公司的最大可能性。

概念大多從生活日常經歷而萌生,小至找不到想吃的餐廳,然後觀察到你所住的社區內對同一樣食物也有市場需求。潛在市埸,便是有多少人有一樣的問題等待解決。問題可以是迫在眉捷,也可以是消費者自己也未能察覺,不過兩者都有個共通點 -- 消費者願意為此而付費。

香港是傳統經濟模式的大贏家,因此以往常看見的創業大多是餐廳、酒吧,Cafe已經算是很大膽很有創意。但其實即便是食物,解決方法也有很多 - 早年曾在中環風靡一時的Plum便是早期的外賣平台,並以每日餐單形式提供午餐選擇。

我們常說的商機,換個角度,其實是市場存在的問題。例如市場有需求,但供給仍未追上。因此市場觸覺及觀察十分重要。想必大家也記得無數的過氣潮流,市場需求所能持續的時間也會影響公司的生死。因此大部分長青的公司所解決的問題大多面向較大的市場,或是由潮流成為日常所需的事物 - Starbucks在中國的由標簽為潮流,去到咖啡業在中國的興起,成為消費者的習慣。

初創圈常說一點 -- 失敗的公司都在解決幻想出來的問題。因此在构想Idea的時候,先深入觀察市場,附以研究去找出市場的大小、特性,再找出問題所在。掌握較多資訊後,便可找市場上不同的參與者及不同種類的潛在客戶,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實際行為 - 理論和實際行為多數都會有偏差。目的不是要他們認同你的Idea,而是了解實際市場交易行為背後的種種的想法和考量。

總結一下1)你觀察到什麼問題?2)誰有這個問題?有多少人是潛在的客戶?3)有足夠的客觀證據或觀察支持嗎?

下一步,便可進行測試,看你想解決的問題和你解決的方法,有沒有人願意付費。一個問題,不一定可以找到商業模式。這也決定公司會是一盤生意還是非牟利機構⋯⋯

--------------

除左創業日常嘻笑怒罵,亦都會開始寫岩香港用既Practical Guide,連同英文版及Instagram字典@sigumdic於網站整合。網站係邊?等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