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開完一個電話會議收線後,真係好傷心。
我:「同親啲founder(創業家)傾電話,都話香港搵唔到投資者。」問:「係咪公司唔夠好?」我:「佢地係香港做左一兩年,成績算唔錯架!同一個idea同一樣能力既founder,係外國都一定有人投資。」問:「係咪佢淨係做香港市場?」我:「佢地都有plan同試下水溫,其實都唔錯,不過無錢好難做好多⋯」
不斷上演既對話,不斷原地打轉。哩啲,係一個又一個既真實故事⋯
香港依家只有Gogovan, Klook, Snapask等,我地可以有更多、更好。年青一代番工無乜選擇,想創業出一分力作出改變、自己打一片新天地,但本地初創生態圈十分之弱⋯唔係無人材,而係無資本(前文有講startup點解更需要投資)。開完電話會議既結論係,要創業要創新,對唔住,唔好係香港⋯
香港無資本?香港人咁有錢,你玩我咋?
新加坡政府幾年前己經實施多項政策,吸引外資同增加初創撥款,推動創業,海外同當地,甚至香港既VC都有係當地設立辦公室投資。港府就遲遲去到上年先推行matching investment fund("ITVF"),配對初創公司所得到既私人投資額,你籌到1蚊政府就配對1蚊。可惜你知啦,港府既野,月前ITF先打黎努力搵人報名,當然無咩人想報⋯
用數字可能容易啲明白個差距,同一種類既matching fund計劃,Startup SG Equity係2018年投資左一共2億港幣(S$36.5 million co-investment)落52間公司,香港個ITVF至今都開始左年幾,投資左大約6千萬港幣落10間公司。政府施政報告不斷重提既創科,除左令哩隻字變buzzword(跟後生仔學番黎,簡單黎講係聽到煩既詞語)之外,有幾多係真係幫到個生態圈呢?
無政府推動,本身既私人資金呢?
對唔住,十間VC,八間唔投資本地企業。基金既運作模式好簡單,大家都係要賺錢生活,邊到回報高就去邊到。所以大部份都投資美國、以色列等。淨番既只有一兩間有原因指明要投資香港公司,就唔係哩到詳說。
另外係個人投資者,我地叫angel investor(對一間startup黎講,的確係佢地既天使)。天使投資者係香港絕大部份係銀行、法律、大企業等專業人士既高層或退休人士,對佢地黎講比較難完全明白新型經濟或者最新既科技應用。佢地係香港的確存在,只係唔夠多,亦都唔夠了解可以點幫到startups。
下一篇又講下,香港創業既都係啲咩人 -- 有你估到既,亦有你估唔到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