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數月,最不開心無得見人,但最開心亦是不需要見人。
初創界的活動量在各行各業之中可算是第一,大大小小不同conference、competition、cocktail,全部都是為了Networking。出身開始工作前,難以想像原來人與人的交流可以如此膚淺:
你派一張咭片,我遞回一張咭片。一路用最短的時間講出最多的名銜、抛出最能令人impress的公司或人脈關聯,然後電光火石之間在腦海掃描對方有可能認識的名字,互相交換找「mutual friends」去建立熟悉感。這幾個步驟只佔去兩分鐘,再用一兩分鐘介紹自己做甚麼,三分鐘內聽不到有意思的合作機會,便打個哈哈,轉身走人 — 「咦,我去個邊打個招呼先」。
後來發現,厭倦networking但仍然要出席嘅人,漸漸練成咗放空或是一腦多用,對方說話時眼睛總不知在哪裏。多去幾次,或是找杯紅酒,自動可在這種埸地打開「對話模式」,說話都沒有靈魂。
有次工幹在紐約一家咖啡廳工作,傍邊傳來「Networking is really outdated. People either walk in with a false hope to find someone interesting, completely randomly, or target to talk to someone but not being able to grab the time for more than 10 minutes.」一個女生在Skype面試,印象深刻。
其實,與其把人與人的交流變transactional,倒不如認認真真了解對方。話不投機半句多,若只求生意上來往,以「派咭片mode」作銷售只會適得其反。而真正交一個朋友,反而能成為商場、職場上的伯樂,互相學習、分享。希望終有一天去networking event不用飲杯紅酒打底,不用交換一大堆顏色紙然後面都僵了。
人與人的心靈交流,比生意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