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北角,附近冷冷清清、店鋪零落,疫情底下還有好幾家吉鋪。皇都戲院附近都是住宅,是很傳統的港島舊社區。
很難想像一個地產商竟會重建皇都戲院,一來皇都的面積不大、樓層也不多,住宅在旁最好是轉型做商場,帶旺人流,但地方細小,只能打造些功能單一的小商場;二來皇都曾被改造成桌球室,戲院都被埋封了,重建則需大花功夫去拆掉改裝部份,再依原身戲院設計再重建。
要打造一個集團的品牌、社區的地標,必要深耕細作,看到別人忽視了的無形價值。大家總往有形的資本、物質去計算成本,回報卻往往不及人文價值的影響大。
———重溫舊文———
https://bit.ly/3cR5QRn
香港小小的一個地方,故事有很多。皇后碼頭、九龍寨城、囍帖街,文物保育成本高,有些被清拆,有些被活化得看不見歷史。看見皇都戲院這個話題,2016年曾被爭議會否面臨清拆危機。
先說說皇都戲院。皇都戲院是本地最古舊的戰後戲院建築,是集體回憶,也是香港娛樂、影業輝煌的歷史。 回想記憶中,文物保育從來不容易。
到底文物是否一定要由政府推動?到底財團、地產家族們又是否一定買地重建?
新世界鄭志剛今次出手保育皇都戲院,反映保育不一定要由政府去做。這要從香港地產商的背景、香港的現況及投資的角度說起。人人皆知,香港地產商的家族背景。家族營運有好有壞,壞的在以前的VC角度文章說得多,但好處則在於以人為本。相比有獨立營運的大公司,家族可以作出像是非理性、有隱含價值的投資。
而香港的現況,與其清拆集體回憶,香港人對文物的重視性愈來愈高。由其帶動的見報機會及輿論,反而可以帶來商機。當然,保育需要一定的成本,聰明的商家把成本轉化為收入,形神俱備的保育帶動香港人的情感;短視的商家只懂一味減低成本,最後創造不出甚麼價值。
集體回憶不一定只是回憶,即使走出情感理性來看,歷史賦予了香港獨一無二的價值,只有好好利用,才能衍生出有生氣的未來。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香港 #香港人 #古蹟 #歷史 #建築 #HongKong #HongKonger #HK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