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才發展20多年,當現實社會大家都移居網上時,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人多了,我們以為能暢所欲言的網上世界、電子烏托邦,社會問題也就一併衍生。我們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已不再和以前一樣。
在網上世界,我們學會了三思,Facebook也學會了賺錢。
-
【Homophily的本質及1000個粉絲的micro influencer】
Homophily一詞解物以類聚,用于形容我們的社交網絡。有人估計我們一生大約會遇到80,000個人,在互聯網上,電郵、Facebook、Linkedin等加起來,一生遇見80,000個人是個小數目。Tinder一天可以看100個異性的Profile,兩個多月已可以遇到80,000人。
於是,社交媒體不再是發佈近況、和朋友聯絡的工具 - 現實生活中,你會把生活近況貼在樓下大堂嗎?大家都是「朋友的朋友」啊。
社交媒體最大的貢獻是加快了人作為資訊傳播者的速度,亦提供了我們建立一個身份的空間,似實而虛。
「是咁的」是一個身份,聚集對創業、科技、投資未來有興趣的人;即使是真人Youtuber,仍是他們願意讓你看到的一面,一個他們努力建立的網上身份。一個page放自己的寫作,一個page放自己的照片。我們習慣了後,社交媒體的作用更像一個內容平台。
大家成為了content creator,即使不創作,每一個有帳戶的人不單是觀眾、也可以是傳播者,把興趣相近、話題相近的人連結。但同時間,互聯網把人無邊界地連接,我們有更多資訊、想法、價值觀的衝擊,更多選擇底下,我們想要個人化、做自己,有更精細的喜好和價值觀。
網絡世界有遠在天邊的34.8M粉絲的BTS,也有吸引了1000個粉絲的micro influencer。在網購世界,算對了micro influencer,每一元廣告費帶貨能力可能比BTS還要高。
但在社會、文化、政治方面,micro influencer並不利於現行社會制度的存在。沒有代表著大部份人的文化、政治觀念,跟本無法有效推行政策,亦會造成動盪。很多人提及去中心化,並打造成新一代的電子烏托邦。區塊鏈與否,人類社會的結構仍依賴著政府,短期內亦看不到有科技能取代政府這個權力。
互聯網的20年仍是太年輕了。而政府對社交媒體巨人的政策只會愈來愈緊。
社交媒體進入衰老期,而巨人倒下、人們忘記的速度,可以發生得很快。
社交媒體失去「交朋友」的作用,而我們也逐漸轉用更專門化的平台 - 溝通用Whatsapp、交友用Tinder、興趣用各個專門媒介的平台(例如音樂 - Spotify、短片 - Youtube⋯還可以有網購、運動直播、遊戲直播等),往後幾年這些專門化的平台及工具興起,社群只是一個功能。大家更容易找到Homophily的樂土,而各個平台相爭attention time下,社交媒體只會是其中之一。
-
【Digital Garden; 小型newsletter】
當每個人都創作,資訊又多、又亂,甚至是錯的。與其等新的algorithm、AI去分析資訊的對錯,人類還是偏向回到最初,以人為本。沒有互聯網前,資訊流通不也是靠口耳相傳。像Tipping Point這本書道,每個圈子裏總有mavens、connectors、salespeople。
Mavens - 以好學、分享的性格,提供、分享資訊予其它人
Connectors - 以好客的性格將不同人連繫在一起的人
Salespeople - 以情緒、感染力去幫助人吸收資訊
互聯網世界中,我們也有不同角色,社交媒體只是一個開端。找到homophily後,每個圈子中的人也有不同角色。我們漸漸會學懂擔當mavens、connector、salespeople。有很多新興的概念、產品正幫我們各就各位,先介紹兩個:Digital garden、小型newsletter。
Digital garden的概念和名字一樣很浪漫。相比起使用其它平台,以日子順序的blog或別人畫好的框框創作及紀錄內容,倒不如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在虛擬的世界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像園藝一樣打理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和風格,同時亦可供人觀賞。如果在Google Search,我們更能夠隨時在搜尋想知的資訊時認識到這些個别的digital garden。
而現在有不同的工具幫助我們去整合知識,甚至以此賺錢。不僅僅在Youtube拍片,亦可以在自己的digital garden、app,或者退一步的Patreon等去進行收費。
「Knowledge should be free, but time is not.」
香港人較熟悉的有Patreon,創作內容以訂閱形式收費。除了Patreon,外國還在流行的有Substack - 付費的Newsletter。千萬不要小看Newsletter,在資訊爆炸及講求生產力和速度的年代,愈來愈多人只靠看電郵知世事。Substack、Mailchimp旗下的TinyLetter等都在方便更多人可以以定期電郵與人溝通,有人用以推銷小群產品、資訊,也有人以此和身邊朋友、家人定期通知近況。
-
可以肯定的是,可見的將來不會再只有一個單一的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的傳播力很強,但若然吸引不了用戶,便是一個空城。MeWe的發展看到這裏,死因已十分明顯。
不過,用戶心理隨著時代的改變,產品設計及背景因素才是令以上的公司成功的原因。很多人總以為「idea便是一切」,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經常出現同一個idea,特別是消費者行為有著轉變的初期征兆時,其實細心觀察的創業家大多都更看見。分別往往是誰看的角度更準、誰有著先天優勢已作好準備、誰的執行力好。
-
科技和人性的矛盾便是,一面在為去中心化興奮,另一方面卻感到人和人愈來愈遠。
因此在時代洪流中,要珍惜現實生活的朋友。我們今天仍會為同一所大學、同一個故鄉、同一種語言而感到親切。他日家不成家,文化散落各地時,我們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