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專頁簡介
新聞轉載

新一代,應該留港還是離開?

November 13, 2020

加拿大政府昨天宣佈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可以申請三年簽証,去到當地再找工作;下年亦有相應政策幫助這批年青人申請做PR。雖不想看見港人四散各地流離失所,但反過來看,這個政策真的不得不讚好。

因不同原因,一直與近年的畢業生像朋友一般經常聯繫,閒時也總會問我如何計劃職業生涯。去大公司,上一篇說過,大公司的營運思維會慢慢過時。知道內情的人,都看見香港的大公司如何像中毒一般圍爐取暖、原地打轉。而初創公司氣候尚未成熟,少點魄力的人都未必能在初創中取得成就。與其做隻井底之蛙,倒不如放眼世界。

-

【未來十年會如何?】

新一代,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認為世界未來十年會怎樣?」科技就像蒸汽一樣,推動起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回頭路。

一般人想起科技、創業,只想到矽谷,這是marketing effect。但聚光燈旁,有不少明日之星在冒起。多倫多是其中一個,也是不少外媒形容作下一個矽谷的地方。

當年華人移民,只為風景優美、退休一流。因此華人聚居的地方,一直停留在八十年代 -- 正正像今天的香港,只懂欣賞過去的美好,而忘了如何建設未來。菠蘿包和沙嗲牛麵的確比香港的茶餐廳好吃,老師傅都去了加拿大。所以當我每每與不少加拿大港人談天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來活力充沛。

-

【加拿大的特色】

工作原因有機會接觸世界各地的圈子,COVID以前更一年去三、四次加拿大,走遍Vancouver、Toronto和Calgary,初創或科技圈活躍的城市,只欠Edmonton和Montreal未去。加拿大的對科技和初創,讓我看到了未來。

早年Google Deepmind的Alpha Go,David Silver和他的主要研究團隊很多是從University of Alberta出來的人,師承Rich Sutton等教授。我常笑道,Alberta應該天氣太冷,大家都沒甚麼事做,便唯有找個鐘情的範疇天天鑽研。人工智能在加拿大的各省份都有不同專長,發展特別蓬勃。

人工智能以外,納米技術、量子計算等都是加拿大特色,又要重溫一下當年加拿大總理以型男的形象、輕鬆的手法解釋量子計算:https://youtu.be/J1W0b9nFnWY

撇開科技,講港人專長:營商。加拿大也有科創及非科創圈子。非科創圈子一樣是比較傳統,但科創圈子擁有加拿大教育「尋根究底」的先天優勢,不論十六歲還是三十六歲,營商思維每每令我欽佩。多倫多走在街上,大家都在談論startup、想在startup工作,其它省的人,也都走去多倫多找工作。

幾所大學著重發展創新思維,不斷輸出人材和科研給予當地的startup,也有不少幫助公司到美國、到矽谷的支援。雖然面對先天不足的資金問題,但說起公司質素,絕對非常打得。過去打工或創業,去學學當地的初創思維,絕對值得。

-

【短暫的告別,也許迎來更好的明天】

真想不到,竟然有機會看見1997年移民潮是怎樣慢慢重演、發生。提起總是淡淡悲傷的感覺。但這次的政策,我反倒覺得是一個好機會去磨刀練劍。

以前總要以讀書作藉口到外地看看。三年的自由時間,不論去創業或打工,都值得一行。加上加拿大的生活成本比香港要低得多,200 - 500元的加幣就可進駐多倫多市中心的coworking space。而亞洲對不少加拿大公司亦是吸引的市場,三文兩語的亞洲員工,求之不得。

除了旅行,真正去當地生活、工作,看看世界,才知道香港的優勢及缺點在哪裏。

留港、離港與否,封閉的心態,去哪裏都一樣。要是過到去只回到華人圈子裏,就太浪費了。留在港圈爐,也不見得長久。出走comfort zone去闖闖,也許能有更多啟發。

加拿大聯邦政府政策全文: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news/2020/11/canada-announces-immigration-measures-supporting-hong-kong-residents-and-canadians-in-hong-kong.html

-

附上數張第一次到加拿大公幹的照片。True North Waterloo是我最喜愛的conference - 沒有之一。當日天氣很好,太陽猛得都快看不見了。與Pixar創辦人Ed Catmull的小型分享會、Emotion AI創辦人Rana el Kaliouby的圓桌問答,貨櫃場的大型派對等。不過最美女好的,往往也只有一次,往後的公幹已成為馬拉松開會和home s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