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時代已把我們推進兩個平行世界。在實體世界中見證經濟起飛的舊企業、舊媒體、中老年;在網上世界打開一片天地的新巨頭、新媒體、年輕一代。
紙媒、電視、電台仍是一家又一家的大機構,在中老年眼中是一代風光的光環,但在年輕一代眼中,是恐龍般的存在 - 看來龐大但早晚要絕種。和朋友說起,新一代歌手打歌,上電台還是Spotify首播好?
在家族、地產企業中擔大旗,成為其左右手,地位超然。但吸引人才,再也不是年輕一代的首選。美股傳統企業的位置都被科技股取替了。香港的大公司其實也在慢慢受新經濟威脅,近來聽年輕一代都在想,到底要穩定人工或是闖一闖好,因為在大公司裏甚麼都學不到,也看不到公司的未來。
傳統企業和科技公司最大分別之一,在於營運思維。有朋友一畢業在P&G做,後來去了Google。雖說P&G是不死的CPG(快速消費品)行業,但舊企業在營運思維上有顯著的分別。在傳統公司,要以數小時做PPT;在Google,一鍵輸出報告。新經濟的思維不再是請多些junior去分擔工作,而是如何以電腦optimize流程。
傳統企業工作的人,按本子辦事。本子,幾十年不變。一家公司要找新客戶、要增長,傳統公司自然去落廣告,懂得落網媒也算是有進步,堅持落舊雜誌、電視大有人在。香港也有不少靠幫公司數碼轉型作招徠的人,開下IG/ FB page、落FB廣告、改善網頁等。然而轉戰網上並非就能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公司」,這招數跟dotcom年代為公司加個.com網頁一樣,得個樣。
科技公司思維以目標為本,再找出方法。廣告費又高、效益又低。所以科技公司有一個名詞叫「growth hacker」,以創意、數據及測試等去找出達至最高增長的方法。打進Paypal壟斷的網上收付整合的Stripe,靠的便是以找出真正的用戶使用者 - 程式員,為他們打造「用戶」體驗(對編程者來說)一流的工具,建立出高黏性的社群community。一傳十、十傳百,比廣告更有效。
兩個平行世界中,大家的世界觀很不一樣。年代之間、新舊經濟之間大家像存活在兩個時空,永遠覺得與對方溝通像對牛彈琴。商業以外,社會如是。等待舊人物老去、改朝換代,不單消極,新的世界也不會來。學生常問我,這個年代下應該如何計劃職涯?有幸生於新舊交替的年代,要擔當的應是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