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專頁簡介
新聞轉載

你有試過看見Facebook的廣告,覺得它在偷聽你的說話嗎

September 26, 2020

Facebook沒有打開你手機的咪、也沒有24小時鏡頭監視,但我們留在網絡世界中的數據,已經多到能準確預測你。或是更準確來說,虛擬、但非常立體的你,正活在於各大科技公司的伺服器中。

-

昨天中午等外賣,和朋友討論起個人數據私隱。我們說的,不是個人資料。開帳戶時你也許填過一些個人資料,但更寶貴的,是你一舉一動產生的數據。

我的這位朋友很有趣,他9歲起已經學會編程,13歲已通過Oracle Certified Professional for Java的認證。但23歲的今天,他除了因工需要的WhatsApp和Linkedin,並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亦一直以Private Browsing/ Incognito Mode上網。

說起Facebook的廣告,我說有精準營銷targeted ad也不錯。對商戶來說,更易接觸到潛在買家,對客戶來說,我更容易發現新品牌。特別在互聯網長大的新一代,廣告似乎本來就應是這樣。而我的朋友,堅持把最少量的個人數據交給任何一家公司。

因懶惰、方便留下了的個人數據,已可以有如此準確的預測。
數據,會有一天反噬我們嗎?

-

文章標題是上年Netflix另一套電影The Great Hack的其中一幕。不過這套電影以美國大選為背景,相比Social Dilemma對大眾較少共嗚。Social Dilemma講述科技產品一直使我們上癮,The Great Hack則講述個人數據。

早些年Facebook上有不少心理測驗,很簡短,你只需要答幾題問題,做完分享自己的答案。心理測驗看似是不同網站,但其實背後有公司收集數據。

於是,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公司,不僅知道你的社交圈子(Facebook朋友)、你喜歡看的內容和世界觀(你like的page、post)、你的資料(歲數、地區、手機型號),加上心理測驗,能準確推測每一個帳戶的性格和政治立場 - 一個虛擬、但非常立體的你。

這些,都是我們自願供給Cambridge Analytica的,而我們不僅僅給它我們自己的數據,還有Facebook上的「friends」和「friends of friends」。你記得Facebook總會問你要「以你的身分繼續」嗎?Facebook和我們都沒有去細究暗藏的條款細則,我們不都直接「剔」格仔嗎?

Cambridge Analytica沒有拿著這些數據勒索你,也沒有以你的名義做甚麼壞事。也許有的話,更好,起碼我們能看到、感受到直接傷害。但它只是透過了解你,給你看你不抗拒、甚至可能喜歡的言論。而該些言論,影響著你的行為 - 小則誘導你喜歡或討厭某人、大則例如投票。

不只Cambridge Analytica,數據的準確度在資本世界下,成為了資本遊戲。美國大選以數據預測,1.5-2千萬可大幅增加拜登在拉丁美洲人的票數。

用Facebook的人、在Facebook進行政治宣傳的人不只美國,香港有650萬人數在Facebook。但在香港,分析科技卻遠比不上用錢操縱的人。

-

一宗案被揭發了,有多少宗未被揭發、或尚在醞釀中?香港人常愛說的資訊戰,指向的是我們在個人數據上的不自覺。

前兩天SCMP報導Facebook移除了兩個中國操控的Facebook網絡、共115個假帳戶,操縱中南海、美國政治話題。香港政治話題的網絡和帳戶,還有其它國家,因語言,一直都未被重視。

香港本身呢?在Facebook上時常大掀五毛和左膠的罵戰有很多,但實質上的研究,卻少之又少。資訊戰成功的背後,是數據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香港版,又是誰呢?

我們都以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喜好。
我們都以為是自己在做選擇。
一不留神,自己成為了自己的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