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總在想,在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前、從zero to one時的香港是怎樣的?香港科創路走了十年,始終奄奄一息。今時今日,還能轉身嗎?
若只看中港關係,有人會說歷史上,香港和中國經濟息息相關。非也。若我們倒帶看香港歷史,香港是因開埠打開了香港經濟。沒有因和國際間的貿易而打下的基礎,便沒有香港。雖說是黑色貿易,但建立了中國、英國及印度三地之間國際上的貿易網。
有人說中國和香港的確息息相關,但卻不是互相依靠的關係。貿易本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但有中國、香港,怎樣也不會成事。香港,一直以來的歷史色彩是因國際而斑斕的。我們非中國唯一的自由金融中心,也不需要是。香港沒有了中國的經濟起飛,也能過得很好。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二字是重要的。然而金融呢?
Design thinking課上學會的一件事,是抽絲剝繭,找出重心。資本主義下很簡單,價值。香港在國際上的價值是什麼?其它國家需要些甚麼?
-
【香港 — 成也金融,敗也金融】
香港因英殖而開始貿易頻繁,滙豐銀行的成立是先有貿易後有融資。銀行業的根本也是先保本後風險,貸款要看過去,而非未來。
戰後最蓬勃的是金融業。國共內戰,沒有對價值共同的信任,更多的資金和人才從中國流入。
看滙豐百年歷史,1950年才打破傳統慣例,對紡織業提供貸款,不再只做貿易貸款,亦為銀行同業的第一家。但同樣地,是先有業務後有融資。後來滙豐涉足每個行業,帶頭資助工業,如搪瓷、塑膠、羊毛等,提供指導、鼓勵和資助。
聽起來其實和現在的accelerator差不多。只是模式不同,但仍然是共同承擔風險,成功後付出的利息方法不同。但商業銀行的本質在於散戶存款,散戶不應承擔風險。
於是銀行被監管更嚴後,亦沒有其利潤空間去承受風險。於是股權應運而生,是一個更好的方法承擔風險、分享成果。
證券業後來愈吹愈盛,馮景禧先生當年開創了的新鴻基證券年代,李兆基建了恆基,郭得勝的新鴻基,少不了李嘉誠的長江。1950年代四位開始創業,1970年代上市,上市後股票融資成為地產的助力,地產、證券帶動了當年香港經濟增長。可悲的是,一直到現在竟成了化石,原封不動保存了數十年,卻也分解不成新土壤。
財富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問題便在於少數人轉不了身,經濟也就轉不了身。除非第二三代還富於民,大手揮霍吧。以往地產為香港帶來新經濟動力,shopping mall永遠最大最新,貼近市場口味。
金融業發展簡直是一日千里,一大堆的監管,穩固了二手市場,卻害慘了新商機。一個普通的股權眾籌平台或是早期投資基金,不論大小,又要一號、四號牌,然後只可專業投資者參與。建立了高牆圍起一班固有利益者,趕走了資金流向高風險公司萌芽的機會。
小小的香港過度偏向金融業,一般人如果不在金融業從業或從事有關工作,便難以分一杯羹。
-
【經濟轉型要待何時?】
再依靠金融和地產,沒有真正的產業,香港就只會愈見倒退。「食老本」是建制的想法,穩陣有錢賺。疫情和社運逼使香港人思考轉身,創業是大勢所趨,沒有之一。
政府同樣看見需要,但對策跟其往績一樣,總是和目的背道而馳。政府想推動本地科創,但卻以大大小小的incubation program,用建制的方法解決startup的問題。想注入經濟動力,引入外國公司,卻租貴、欠缺技術人才、沒有融資優勢 - 反正香港所有基金都投資海外,落戶香港一點優勢也沒有。
在香港做初創,首先要學會人格分裂(說真的),一邊要和政府、大學打交道,向一堆「打份工」的人交十萬份報告,一邊要以創新思維挑戰舊有模式。
香港要重返國際地位,不能靠中國,也不能單靠政治勒索。
現在的香港,政府不爭氣。要百業興旺、資金和產業互相流通扶植實體經濟,必然要靠自己努力。全世界也在看科技,爭人材。
數年前在大學,startup、創業為何物?
前年在大學,學生提出一個辨題,大意是「startup是潮流、act cool嗎?」
今年在大學,有不少學生說討厭大公司的文化,也看不見意義。想投身VC、startup。
年輕的一代在改變了。在社會共事的、掌權的、掌財的,能變嗎?
-歷史時空取自 歷史時空
//1947年民國上海,七十三年前貨幣崩潰 瘋狂歷史!
黑白照片 AI Colorized色彩
美國LIFE雜誌記者mark kauffman拍攝當時上海印鈔廠情況,通貨膨脹,政府瘋狂印銀紙,一大堆錢買不到一口米,市民瘋狂搶購黃金情況。//
另外的圖為1980年-2018年香港的GDP佔比。很可怕吧,40年來走到一個極端,換來的是一個於2020年窮得只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卻因政權再也稱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