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專頁簡介
新聞轉載
一圖睇清楚點解疫苗要有得㨂

#一圖睇清楚 #點解疫苗要有得㨂

寫完疫苗的故事嘅第二日,政府竟然話無得㨂。重要嘅事講三次:

其實得BioNTech係通過咗英、美藥監局批准
其實得BioNTech係通過咗英、美藥監局批准
其實得BioNTech係通過咗英、美藥監局批准

市民都唔會問⋯難道我唔係市民?咁消極嘅方法去處理疫情,要大家搵命搏。

緊急接種國際法上,藥廠係可以免責;但英美兩國打緊嘅都係已批準嘅BioNTech、同新批嘅Moderna。

中國嘅兩隻疫苗其實仲係最一期臨床試驗緊,一間唔夠人做,一間就爆出無效嘅消息,但兩間都已經係啲發展中國家接種緊⋯⋯

英國個隻嚟緊十二月底應該都會批,未批之前仍未利用免責條款而去比大眾接種。

#我想有得㨂

整咗幅圖方便大家睇,順便比較埋隔離澳門呀。

#係我同我家人嘅命仔嚟架喂
#你憑咩幫我㨂

關於疫苗背後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111767193803705/posts/218886286425128/?d=n


See more
BioNTech疫苗

香港都買咗嘅BioNTech疫苗。FT岩岩寫咗有關兩位創辦人嘅故事,好好睇。

20年嚟嘅ground work,由早年對mRNA嘅vision,去到2008年嘅突破研究出點樣stablize mRNA molecule,然後今年一月見到中國疫情已經早早認識到係一個值得賭嘅疫苗研究。亦都因為有前一次嘅創業經驗,兩個科學家學埋點樣做生意。

其實睇返FT同FDA個approval memorandum,隻疫苗明明係Pfizer同BioNTech嘅研究,復星只係有份投資同commercialize,相信係幫手大陸嘅clinical trial拎NMPA(大陸嘅FDA),投資50M美金嘅equity+85M in kind。要做clinical trial,同大藥廠part住好緊要,就好似美國有Pfizer。而復星其實錢就真係好多,一向係北美都好active投資。

香港報紙疫苗研發過程寫都唔寫,最鐘意寫政治矛盾令讀者先入戈為主,好啦多人睇,到最後大家都怕咗唔打疫苗我諗啲報紙應該好開心?因為一個label而怕咗疫苗就真係無謂。

去認認真真幫大家認清side effect同搵返clinical trial啲data仲好,起碼認清真正嘅風險。Pfizer個clinical trial打4.3萬枝咁岩有4個有面癱,不過未見到同疫苗有明顯關聯,其實都算安全。

快啲打疫苗,快啲有旅行去 wuwu

https://www.ft.com/content/6633221e-3b28-4a15-b02d-958854644c79?segmentId=61fa9c9f-8384-eee5-cb7f-5da0b26c0008

See more
Elon Musk繼Tesla電動車、Space X火箭後, 最新有Neuralink大腦晶片

人人佩服Elon Musk,因為他的能力、和那種過人的堅定。 Tesla電動車、Space X火箭、Neuralink大腦晶片,他不是第一個創辦這些公司、有這個野心的人。但當美國矽谷一味吹捧software,他卻成功把這些未來帶到消費者眼前。

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可以閱讀你的大腦電波,去理解你的指令,未來幫你發送短訊不是夢。

影片中猴子控制機械臂,其實早在2008年已經有。大腦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個神經元像兩條電線相碰一般的火花。用電流、EEG腦電圖去分析大腦,便是觀察、和大腦交流的方法 — 就是大家在電視看到頭盔般一條條電線。了解神經元的活動,就像解碼般困難。當年㺅子實驗一出,轟動科學界。Neuralink有上千個channel非常仔細地分析大腦電波,相對去閱讀控制四肢的指令更加精準。

其實任天堂也在研究把BCI帶進遊戲,帶上頭環、不用拎住控制器,就可以判斷你跳舞動作準不準確。Elon Musk不是第一人,Neuralink也不是第一家。市面上早有很多BCI公司,Emotiv是其中一家較有名的,帶個頭環玩Wii都得。不過在頭骨外、只有數個channel的EEG準確性當然沒有如Neuralink好,不過有休閒用的EEG便證明這個範疇其實發展成熟。

Neuralink對你來說只是有趣的科技,但對癱瘓的人卻是第二生命。機械臂發展其實已經很完善,輕重適中、順暢易戴等,最大問題是控制。我們最自然的肢體活動,靠的是大腦指令。所以Neuralink亦會先用以癱瘓病人身上。要完全發展成熟,應該只需數年了。

生物和醫療科技,今時今日大部份技術在於「縮小miniaturization」。縮小後才能廣泛應用、縮小後才能從醫院、實驗室搬到門診、家居。很多startups在這方向正在努力,不出數年,24/7何時何地都可以監察健康。Neuralink的breakthrough也是「縮小」。把頭盔縮小成「1蚊銀」,可即日植入,植入後亦可移除。而一向要植入人體的東西,美國藥監局一關十分難過,起碼耗時數年。不過對創業家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 我看著兩個16歲的學生做醫療startup,一步一步走到藥監局。他們沒有IQ 180,只是有solve hard problem的mindset和堅持。

香港不缺科技,大學科研於世界上數一數二。缺的是社會、商界對科技的不了解,沒有把科技帶進商業造福人群。我們還停留在科技就是online shopping。

高科技也不是聽不懂的科技。科技不難懂,只看你願不願意去聽。

#睇下馬騮豬仔都好

#其實科技無咁難明

#係英文難明

#然後中文嘅報道再將佢譯到9唔搭8

See more
全民檢測 晒__氣

不懂「高科技」又很喜歡「高科技」的港府政策在疫情上的政策十分好笑 - 第一個銅芯口罩、第二個隔離手帶、第三個健康碼、最近的第四個:全民驗測。

進行病毒檢測其實有多種方法,政府卻只著眼一種,就是大家都擔心DNA用處的一種。不想說居心叵測,但作為政府,實在看不出堅持全民PCR有甚麼好處。

病毒測試簡單分為以下兩種:

1. 核糖核酸測試RT-PCR:基因檢測以找出體內有沒有病毒。感染中便呈現postive,痊癒後找不到病毒呈現negative。快、平,但採樣手勢容易影響準確性。


2. 抗體檢測IgG及IgM:於血液中找出病毒抗體。感染初期抗體有可能未形成,但感染過後即使沒有病徵、已痊癒也可測出抗體。測試過程十多分鐘。

當大家都擔心DNA另有用處,自願檢測參與率不會高,加上抽樣false negative可能性,除了咁岩找到些隱形患者,於政策上並沒甚麼作用。

反而不少政府在後期已進行抗體測試,美國用了十個城市抽樣找出有抗體的人,真正感染人數為6-10倍之高。絕大部份人都沒有病徵。以抗體測試配合真正的「健康碼」還較能說得通,只用作識別有無抗體,即場看結果、銷毀樣本,大家安心。

結果有其它方法唔用,「健康碼」只用作通關,然後想像今時今日的香港會有5、6百萬人自願檢測,強推RT-PCR全民檢測,在人心惶惶中只找多一兩個隱形患者,除浪費公帑外,有___用。

注:抗體的確有可能會隔一段時間消失,9成以上人起碼都有3個月安心。那1成和採樣的false negative相比,小巫見大巫啦。

(利申:研究多月後投資一家外國抗體檢測公司,因工亦認識香港病毒PCR檢測的公司,疫情初期亦和外國學者討論過不同測試與政策配合性。)

-----------------
FI Prime 專欄: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sigumdic
學生可享訂閲折扣價,inbox我verify後有-HKD40優惠碼。
訂閲所得將用作舉辦小聚會講初創、科技同投資。唔係3秒派咭片networking,而係一場無分高低、有心人嘅交流。

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