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佩服Elon Musk,因為他的能力、和那種過人的堅定。 Tesla電動車、Space X火箭、Neuralink大腦晶片,他不是第一個創辦這些公司、有這個野心的人。但當美國矽谷一味吹捧software,他卻成功把這些未來帶到消費者眼前。
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可以閱讀你的大腦電波,去理解你的指令,未來幫你發送短訊不是夢。
影片中猴子控制機械臂,其實早在2008年已經有。大腦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個神經元像兩條電線相碰一般的火花。用電流、EEG腦電圖去分析大腦,便是觀察、和大腦交流的方法 — 就是大家在電視看到頭盔般一條條電線。了解神經元的活動,就像解碼般困難。當年㺅子實驗一出,轟動科學界。Neuralink有上千個channel非常仔細地分析大腦電波,相對去閱讀控制四肢的指令更加精準。
其實任天堂也在研究把BCI帶進遊戲,帶上頭環、不用拎住控制器,就可以判斷你跳舞動作準不準確。Elon Musk不是第一人,Neuralink也不是第一家。市面上早有很多BCI公司,Emotiv是其中一家較有名的,帶個頭環玩Wii都得。不過在頭骨外、只有數個channel的EEG準確性當然沒有如Neuralink好,不過有休閒用的EEG便證明這個範疇其實發展成熟。
Neuralink對你來說只是有趣的科技,但對癱瘓的人卻是第二生命。機械臂發展其實已經很完善,輕重適中、順暢易戴等,最大問題是控制。我們最自然的肢體活動,靠的是大腦指令。所以Neuralink亦會先用以癱瘓病人身上。要完全發展成熟,應該只需數年了。
生物和醫療科技,今時今日大部份技術在於「縮小miniaturization」。縮小後才能廣泛應用、縮小後才能從醫院、實驗室搬到門診、家居。很多startups在這方向正在努力,不出數年,24/7何時何地都可以監察健康。Neuralink的breakthrough也是「縮小」。把頭盔縮小成「1蚊銀」,可即日植入,植入後亦可移除。而一向要植入人體的東西,美國藥監局一關十分難過,起碼耗時數年。不過對創業家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 我看著兩個16歲的學生做醫療startup,一步一步走到藥監局。他們沒有IQ 180,只是有solve hard problem的mindset和堅持。
香港不缺科技,大學科研於世界上數一數二。缺的是社會、商界對科技的不了解,沒有把科技帶進商業造福人群。我們還停留在科技就是online shopping。
高科技也不是聽不懂的科技。科技不難懂,只看你願不願意去聽。
#睇下馬騮豬仔都好
#其實科技無咁難明
#係英文難明
#然後中文嘅報道再將佢譯到9唔搭8